首頁 技術支援 技術文章分享 器官晶片的長期再循環應用
技術支援

器官晶片的長期再循環應用

2025/11/13

引言

器官晶片(Organ-on-a-chip)技術需要在微流體系統中提供良好控制且穩定的流體灌流,以最佳方式模擬生理微環境,進而獲得更深入的細胞反應洞察,使其體外實驗結果更貼近體內情境。

若需要研究複雜一點的情境,則要讓培養液能進行持續流動與循環。

圖 1:從活體器官到器官晶片

培養液循環的優勢

此技術具有以下幾項優勢,並有助於我們理解潛在的生理機制:

在生物體內,細胞始終承受某種形式的剪切應力(如胃液、尿液、血液等,圖2),因此此種動態細胞培養的配置可提供更具生物學相關性的解釋。
除了能夠持續提供養分與氧氣外,培養液會隨時間累積細胞分泌因子,模擬體內的細胞間訊息傳遞。
培養液循環可支持長期實驗(數小時/數天/數週)。

圖 2:動態細胞培養以更好地模擬體內細胞

培養液循環技術

培養液循環可透過不同技術實現,視應用需求而定:

重力驅動:例如使用搖擺平台,雖然簡單有效,但流速無法控制,生理相關性有限。
注射幫浦:適合部分單向流情境,但因注射器容量有限,不利於長期實驗。
蠕動幫浦:能將培養液由同一儲液槽循環,但流動具明顯脈動(超過設定流速的40%波動),可能影響細胞膜完整性及生理功能,甚至造成貼附細胞脫落。
壓力控制幫浦:提供高精準度與穩定流速,反應速度也優於其他技術。

Fluigent 的 Omi 系統專為器官晶片應用而設計,能在長期細胞培養下維持受控的剪切應力環境。

圖 3:使用蠕動幫浦和壓力控制幫浦的流速穩定性

Omi 技術介紹

Omi 是一款創新的平台,能提供多種器官晶片應用。

它是一台基於壓力控制的流體控制器,能夠實現高響應度、穩定且無脈動的流動。

Omi是一個緊湊裝置,整合所有微流體再循環設置的關鍵組件:壓力源、壓力控制器、流量感測器(用於流速調節)、儲液槽,以及所有管路和電氣連接(圖4)

圖 4:一體式再循環系統Omi

在 Omi 的再循環系統中,有兩個流體路徑:第一個從進樣儲液槽通過晶片到出樣儲液槽,第二個直接連接兩個儲液槽(圖 5)

圖 5:Omi 中的再循環系統和流路路徑

系統配備獨家專利液位感測器,能自動偵測何時需補充液體,達成全自動化循環。

這些光學感測器是紅外 LED 和紅外光接收器的組合,整合成單一組件。

Omi 的耗材包含了拋棄式無菌卡匣與晶片轉接器,可搭配任何類型的微流體晶片,確保生物和器官晶片應用的再現性與無汙染環境

圖 6:一次性無菌卡匣和晶片轉接器

Omi 的微流體系統可透過本機的觸控螢幕手動控制,或透過 Wi-Fi 連接遠端控制。遠端控制有兩個選項:透過平板電腦上的應用程式,或透過任何支援瀏覽器的裝置上的網頁介面。

專屬軟體(圖 7)允許建立具有預定義步驟的協議,例如注射、灌注、取樣和再循環,並定義參數如體積、流速、持續時間或流模式。軟體以圖形化界面呈現,允許配對和註冊裝置、監控實驗。

圖 7:Omi軟體界面

材料與方法

Omi 是一個自動化壓力基流控製器,能執行各種灌注協議:簡單灌注、單向再循環、取樣和注射。

由於搭配晶片轉接器,幾乎任何微晶片皆可與之使用,適合不同細胞培養或器官晶片模型。

它可直接放入培養箱進行長期實驗,或移至顯微鏡下進行即時觀察。

若需雙晶片共培養,也可互連兩台 Omi。

圖 8:Omi單機

實驗證實,能將Omi 放置在培養箱內穩定維持流速(5/10/50 µL/min)長達14天,並於儲液槽補液後自動啟動新循環週期。

結果

圖 9 是流速(µL/min,橙色圖表)和壓力速率(mbar,紫色圖表)對時間的放大呈現。

這一小部分實驗僅顯示經過了幾分鐘的時間,以強調再循環和重新填充步驟。

在再循環循環期間,由感測器測量的速率非常穩定。

一旦進樣儲液槽用罄,壓力將下降,流將停止,閥門將打開,允許液體重新填充至儲液槽,並開始新的循環。

圖 9:分別為 5 µL/min、10 µL/min 或 50 µL/min 的流速和壓力速率隨時間監控

圖 10 顯示感測器測量的流速和壓力,在 14 天實驗的 11 小時部分(輸入流速 50 µL/min)。

如圖所示,Omi 裝置能夠維持穩定流速(5/10/50 µL/min),並定期重新填充步驟,持續數天而無儲液槽清空和重新填充的問題。

Omi 是許多生物應用的合適解決方案,從流下細胞培養和活細胞成像到研究細胞分泌組和器官晶片應用

圖 10:使用 Omi 再循環系統進行的數小時再循環

TOP